采訪戴昆的那天,北京陽光晴好。上午的太陽通過戴昆辦公室的大窗照進來,投射在長長的工作桌的一角——這一角,就是戴昆的辦公桌。戴昆穿著紅色的格紋馬甲,左耳戴著一枚很大的鉆石耳釘。“可能年齡越大也就越放肆了,現在我一直就穿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這樣會很有安全感。”
天晴、氣朗,聽戴昆侃侃而談。
——A型血處女座的設計師——
“我是一個很典型的A型血處女座”
當得知自己是A型血的時候,戴昆還挺郁悶的,“據說B型血的人更有藝術感覺。”但后來,他慢慢意識到,天分不是最重要的。“在設計領域,我一定不是那種特別有天分的、出類拔萃的設計師。但有些設計師可能很有天分,卻與社會隔絕了。我喜歡和社會連接緊密,和勞動人民在一起。”
大學畢業(yè)剛參加工作時,單位里會蹬三輪的沒幾個,戴昆就是其中一個。上大學的時候學會蹬三輪,工作閑暇的時候,他就陪著那些供應所曬圖的師傅一起搬東西。“有人覺得建筑師就是特別崇高的一個職業(yè),有的可以做有的不應該做;但我自己比較放松,聽郭德綱,吃個炸醬面就很開心了。”
同時,戴昆還是處女座。“特別是對別人要求完美主義,對自己的要求其實沒有那么高,所以和我共事的一些小伙伴壓力還挺大的(笑)。”在創(chuàng)基金之中,十個創(chuàng)始人里面有四個都是處女座,“可能在做事態(tài)度上確實會有一些不同。我A型血和處女座的特質都有,是吃苦耐勞型的。”
——看過傳奇 便不奢求成為大師——
“那是一個非常精英的環(huán)境,它完全改變了我對這個社會和這個行業(yè)的認知”
戴昆自認為能夠走上設計之路,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在??忌辖ㄖ?,學了設計,畢業(yè)時剛好趕上學校實行“雙軌制”(既分配工作和也可自行找工作),戴昆就成為了第一批去“找工作”的人:“當時我就想要自己去找工作,有種惡狠狠的想闖蕩一下的心態(tài)。”
憑著實力、努力加上運氣,戴昆終于好事多磨地進入了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工作。“從現在來看,當時這個舉動完全改變了我的一生”。這一人生轉折點給了戴昆很大的啟示,直到現在他也一直主張:“年輕的學生畢業(yè)后要盡可能去一個自己能進去的、最好的、最正規(guī)的單位,不要看收入、待遇等東西。環(huán)境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完全能夠改變人的一生。”
由于戴昆去設計院報到的早,被臨時安排在在人事處幫忙整理資料。在整理檔案的過程中,戴昆在設計院涵蓋半個中國建筑設計史的豐厚史料中,收獲了很多特別的故事和思考。他仍然記得,翻到過一張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老照片,上面的女士身著短獵裝、長筒靴,相當英姿颯爽。人事處的前輩告訴戴昆,這是一位極其優(yōu)秀的女建筑師,曾是萊特事務所的合伙人,建國后想投入祖國建設,就回國來到了設計院工作;還記得翻到了一位老先生的照片,老先生相貌平平,看起來并無特別。但人事處的前輩又告訴他,這位先生年輕時曾參加一個重大的建筑競賽并拔得頭籌,由此一位外國公主愛上了這位先生,并且堅持要嫁給他……
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也許都沒有“然后”,但都透著濃重的傳奇色彩。故事的主人公們通曉多國語言、文化底蘊厚重,探索他們的故事是一個深不見底的過程。“這些大師的人生經歷很多都相當傳奇,可以說那是我就放棄了所謂的‘大師夢’,是因為已經見識到太多的人,他們甚至在當時都不算是“大師”,但他們知識儲備之大、能力范疇之寬,在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我們花再多時間也達不到那個程度。”
“我很感激曾經在那樣一個環(huán)境學習和成長,讓我分辨出學術上專注和浮躁,是怎樣不同的狀態(tài)。”
——別把設計當回事——
“你表現得太認真,看上去就不像個天才了”
戴昆頗為“自黑”地說,估計在很多人眼中,“我說話比較容易得罪人。身邊的人開始都不會太喜歡我,但通常過了比較長時間后,很多人會發(fā)現其實我也不壞。”
戴昆的朋友圈和微博,很多都是一針見血的針砭。前兩天他在朋友圈調侃一位朋友,給他留言說:“你別表現得太認真了,看上去就不像個天才了。”說完戴昆自己也笑了。“如果我們任何時候都在認真思考、都在苦苦探尋,那人生還有什么樂趣可言呢?”越是表現,就越是缺乏。真正的思考和學習,應該是隨時隨地輕松流流露出來的。“那些大師做學問的過程,可能真的就是聽著個半導體、嗑著個瓜子就把書給寫完了。”
“我對設計這件事沒有寄予太高的期望,我并不把設計當做一件非常特別的事,因為我清楚,再宏偉的建筑,建造的過程也都是平常的工作。每個人從事一個職業(yè)都可以有其底線和追求,但沒必要把職業(yè)過度崇高化。”
“太把設計當一回事,過程中已沒有樂趣,反而會做不好。”戴昆不愿做脫離本質的設計,有強烈的自我精神固然是好的,但他認為真正的生活是需要物欲、需要舒適、需要安全感的,而設計師這個職業(yè)就是幫助別人實現這種生活。“如果把居住環(huán)境設計得像仙境一樣,那還怎么在里面嗑瓜子???”
——幸福就是放肆——
“我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根本不知道北京哪里有好吃好玩的地方。因為我生活的樂趣就在于辦公室和家之間”
有時候戴昆自己也會自省一下,覺得自己的狀態(tài)有時候“過于放肆了”,但自省過后,他還是繼續(xù)做著自己。“我不會把自己桎梏在一個什么圈子里,我專心做自己的事情,也就成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存在。”
不擅長人情世故、不在意旁人的眼光,這讓戴昆可以省去大量精力,有特別多的時間投入到喜歡做的事情上。周一到周五,戴昆完全處于工作狀態(tài),“可以做掉別人好幾倍的工作”;周末他就背個小包回家陪老婆兒子,別的什么都不想。“這種簡單而規(guī)律的循環(huán),是我覺得特別幸福的一個狀態(tài)。”
——現在 是最好的時光——
“我剛剛進入最好的階段”
戴昆覺得,設計師45歲-55歲是最好的階段,很多事情欲速則不達,沒到這個階段時是很難理解的。而他自己,則剛剛進入這個最好的階段。保持與享受當下,是戴昆現在最愿意去做的事情。“成熟就是在當下的生活中找到幸福感”。
真實、幸福,是戴昆總是在重復到的詞匯。戴昆總說,他作為70后這一輩人,小時候物質非常匱乏,所以如今就很容易獲得很大的滿足??梢愿杏X到,戴昆是真正的在感受著幸福。不拿別人的標準衡量自己、不盯著永遠追不上的人,是他保持單純與幸福的平衡心態(tài),“我差不多是在努力接受自己的狀態(tài),并感受到幸福。同時我希望自己能活得再透明一點、單純一點,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心存感激。”
“我現在戴了一個耳釘,是因為在45歲生日的時候,我太太買了送我的。如果不是她送給我的話,我覺得自己很難有勇氣去打一個耳洞。”很多人覺得戴昆有個性,他笑言:“其實我經常說,這恐怕與我太太的尺度控制有關吧?”戴昆說,非常感謝太太和家人,如此包容的讓他可以把大部分時間泡在工作里。
——有直覺 更要有堅持——
“我只是相信,堅持肯定是能出結果的”
在工作上,戴昆覺得自己是以直覺取勝。“我是一個沒太多計劃的人,很多事情本身也計劃不了。我做事情基本上都是憑直覺,我的直覺有時候還挺準的。”
直覺是與生俱來的,但對戴昆來講,更是來源于平時的大量思考生成的自然反應,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他舉了個例子,從去年開始有大量的設計師和設計公司開始投入產品設計,就像時尚流行一樣。但戴昆的公司從2009年起就開始研究產品設計了。“有人會說你挺厲害的啊那么早就做了布局和投入,但其實我就是很簡單地搭建并隨著自己直覺的方向在堅持做。我只是相信,這種堅持肯定是能出結果的。”
做產品,是一個長期投入、緩慢產出的過程。戴昆對現在的市場狀態(tài)感到擔憂,“很多年輕人做產品的心態(tài)已經變了,為了追求快速的收獲就只看重營銷宣傳,到最后產品銷售和產品設計的商業(yè)行為都變得不再重要,淪為作秀的工具——一個設計賣不掉,還有多大意義呢?”
不管是做產品還是做其他的設計,都需要持續(xù)的投入和堅持。這個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也許會很多年。戴昆笑說,如果是一個特別有計劃、有期許的人來做這件事,可能到中間就會放棄了,因為根本看不到希望,“都賠到了第三年為什么還要賠下去?”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對這件事情有興趣和樂趣,才可以不計代價地堅持下去。
“有條件的話,一個人能夠跟隨著自己的直覺來工作和生活,真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