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審美意識即資源
從成田機場下來,走向出入境邊防時會經過一段毫無粉飾的空間。此時,你一定能覺察到什么。雖是無趣的無機質空間,但是打掃工作做得多么細致入微啊。地上的瓷磚閃閃發(fā)光,令人覺得哪怕在地上打幾個滾也不會弄臟衣服。鋪著地毯的地面也很干凈。假如有什么污漬,你也能看到竭力清除這污漬而努力過的痕跡。你可以想到,即使到了下班時間,清潔人員也不會迅速收拾好拖把、吸塵器,一定是直到完成所有工作,告一段落后才回家的。從外國回來時,才更能真切地體會到這份認真。即使出了機場,開著車駛上高速公路,這份感受依然持續(xù)著。被道路一分為二的田園風光倒不至于令人心曠神怡,但是路面如鏡子般平滑,車子的引擎也極為安靜。沿途亮起的路燈,沒有一盞是滅的。
不論是清潔工,還是施工人員、廚師、電路維修工,都認真而誠摯地工作著。非要用文字來表述,我會選“細膩”、“謹慎”、“精致”、“簡潔”。這樣的價值觀就存在于社會基層。日本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
這在國外并不是隨處可見的價值觀。在巴黎也好,米蘭也好,倫敦也好,假如要打造一個與日本同樣完善的展覽會場,就要付出非同一般的努力。那里缺乏精益求精、謹慎作業(yè)的基本意識。一到休息時間,工作人員就會停止作業(yè)。比起提高效率和品質的熱忱,他們更重視的是個人的進度、個體的尊嚴。在這一前提下,管理方加以適當?shù)恼{控才能推進工作的進展。在歐洲也確實存在手工藝人精神,但是日常的打掃、展覽會場的設置等等,并不屬于手工藝人精神的范圍。進一步來說,認真地修飾如此普通的環(huán)境這一意識本身,并不單單是作業(yè)人員的問題,在我看來,這與處于同一環(huán)境的普羅大眾的意識水平密不可分。那并不是特殊的手工藝人領域才獨有的崇高意志,在整個社會全體無聲的默契中,諸如仔仔細細地收拾一個司空見慣的日??臻g的細節(jié),都只是一種常識。所謂審美意識,不就是這樣的文化嗎?
我最近才覺察到,制造業(yè)必不可少的資源不就是這種“審美意識”嗎?這決不是比喻、舉例子,只有制作東西的人與喜歡這個作品的受眾有所共鳴,作品才能在文化環(huán)境中孕育成長。審美意識正是制造業(yè)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無盡源泉。但是一般人并不這么認為。一說到資源,首先想到的是物質性的自然資源。
由于日本沒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只能精益求精,追求一流的“技術”來生產工業(yè)產品。戰(zhàn)后的經濟騰飛就是以此為指導發(fā)展制造業(yè)取得的成果。世界這樣來理解日本,日本人對此也深信不疑。戰(zhàn)后的日本擅長以“規(guī)格化、量化的生產方式”進行工業(yè)生產,也就是大量生產千篇一律的產品,保證穩(wěn)定的產品品質。另外,產品小型化發(fā)揮出如同凝聚力一般的作用,成功地將日本工業(yè)產品的優(yōu)勢更加鮮明地彰顯出來。日本的生產技術在達到量的同時也保證了高品質,將精致與濃縮集中體現(xiàn)在工業(yè)產品中,并借此獲得了世界范圍的高度認可與信賴。
日本倚賴這里所說的“技術”,換言之,憑借著細膩、謹慎、精致、簡潔,成功地塑造了產品,讓資源很好地發(fā)揮了作用,促進了工藝的進步。由此,我們認識到,在被擦得锃亮的機場地板,以及由盞盞極富信賴感的明燈構成的都市夜景之中蘊含著的共同感知力,同樣在規(guī)格化、量化生產上也發(fā)揮了作用。這也證明了審美意識就是運用先進生產技術和高科技的技術,創(chuàng)造尖端技術的資源。
引領技術、生活以及藝術的前沿發(fā)展的是,輕輕顫動著的、深入感知世界與未來的感知力。所以要將目光聚焦于此。正是因為審美意識的相互競爭,世界才變得豐富多彩。
[Page: ]
簡與空——審美意識的譜系
柳宗理的水壺
柳宗理設計的日用品正默默地為人矚目。就拿水壺來說,那是一個平凡至極的水壺。但是,卻的的確確具有十足的說服力,讓人不禁覺得還是這樣的水壺最好。
水壺的用途很單純。從水龍頭接好水,就放到加熱器上加熱。用煤氣還是電磁爐都一樣。水燒開后,壺嘴就開始冒蒸汽,然后把水倒入小茶壺或者保溫瓶里。柳宗理的水壺的出色之處,就在于能夠讓這樣的日常行為進行得毫不費力、自然妥帖。把手的持握感、足夠粗的壺嘴造型,都有一種優(yōu)質的鈍感,給人一種安心的感覺。無論是略顯矮胖而穩(wěn)當?shù)膲伢w還是壺蓋鼓起的弧度,都飽含了設計者忠于使用美學的誠意。在這之前,意大利制造的符合幾何學原理的前衛(wèi)水壺,好像總是分外奪人眼球,它是如此先鋒,在它面前時代的典范似乎都不堪一擊。但是現(xiàn)在來看,你可以感覺到其實還是時代贏得了勝利。
這種感受決不是古物情懷的流行、復古熱潮。一直以來,我們被消費欲驅趕著,殺紅了眼似地追求“新潮”,而這種感受不正說明了我們開始有閑暇,來清醒我們的頭腦,認真環(huán)視我們的日常生活了嗎?柳宗理的水壺既不是古董,也不是象征了美好舊時代的懷舊主義產物。而是作為一件極其普通的工業(yè)產品,更加優(yōu)雅地貼近了日常動作。
我曾去過一次柳宗理的工作室。那里放置著大量的產品石膏模型。這些模型正是柳宗理為追求與其用途相得益彰的外形,而用電腦進行外形模擬實驗,不厭其煩地做等比例石膏模型,不斷用手去觸摸,進行屢次修改的印跡。我不禁對那份認真謹慎的態(tài)度、堅定不移的信念甘拜下風。像這樣的產品再次開始受到市場的追捧,真是一個可喜的兆頭。
設計并不是造型。有計劃、有意識地制作物品外形的行為確實是設計,但設計又不止如此。它不單單是創(chuàng)造的思想,還是通過物品探尋生活、環(huán)境本質的生活思想。因此和制作一樣,發(fā)覺之中也飽含了設計的初衷。
我們周遭的一切都是被設計過的。不論是杯子、熒光燈、原子筆、手機,還是地板的組裝、蓮蓬頭小孔的排列,甚至是泡面面餅的卷曲狀況,都是被計劃過制作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都是被設計過的。人活著就有環(huán)境。一點點去發(fā)掘交織于環(huán)境中的巨大的智慧積淀的過程,就是設計的妙趣所在。從平常沒有被注意到的環(huán)境中,找到認識它的線索,你就能看到一個鮮活的世界。
人類把世界設計成了四方形。將有機的大地分割成四方形,設置了四方形的街道,又在街道旁建立了無數(shù)四方形的大廈。從四方形的自動門進入大廈,乘上四方形的電梯。四方形的過道呈直角轉彎,打開四方形的門,就出現(xiàn)了四方形的房間。房間里放著四方形的家具、四方形的窗。桌子也好,櫥柜也好,電視也好,包括操作電視的遙控器都是四方形的。在四方形的書桌上的四方形的電腦的四方形的鍵盤上打字,文字就會印在四方形的信紙上。放信紙的信封也是四方形的,貼在信封上的郵票也是四方形的。雖然按在上面的印章有時候是圓的。
人為什么把世界設計成了四方形呢?環(huán)視一下周圍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然當中幾乎沒有四方形。四這樣一個數(shù)理在自然之中雖不是完全沒有,但是四方形很不穩(wěn)定,所以聽說具體的發(fā)現(xiàn)也比較少。非常罕見的是,偶爾能看到完美的立方體的礦物結晶,這造物之妙看上去倒更像是人工做出來的。
要說原因,大概是直線和直角發(fā)現(xiàn)之后,人們就開始運用它們,于是就帶來了如此繽紛多彩的四方形。只要使用雙手,就能相對簡單地將直線和直角具體化。打個比方來說,如果將香蕉那么大的葉子對折,那條折痕就成了直線。然后沿著折痕對齊,再次對折,就得到了直角。直角延長,就有了四方形。也就是說,對于人來說,只要稍稍拓展,四方形就是近在咫尺的最佳性能或幾何學原理。所以最先進的電腦、手機的造型都是古典型的。說起來,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游》(1968年)中出現(xiàn)的標志性物體“獨石”,就是黑色的四方木板樣的東西。
圓也是人類喜愛的形狀之一。器物中的鏡子、貨幣、紐扣、窨井蓋、茶碗、CD都是正圓形的。我曾看到過早期石器中央有一個被挖出來的正圓,感到十分驚訝。只要讓堅硬的石頭在較軟的石頭上像鉆孔機一樣旋轉,就能得到一個近乎完美的正圓形的洞?;蛟S早在大腦的推理、演繹之前,人的雙手就掌握了旋轉運動,從而找到了正圓。但無論如何,簡潔的幾何學形態(tài),是在人類與世界的關系之中,凝聚了科學智慧的基石。人類在四方形的引導下,設計了四方形的環(huán)境,同時也受到與之不分軒輊的圓形的啟發(fā),將其廣泛地應用到了日常用品之中。
窨井蓋不是四方形的,而是圓形的。如果窨井蓋是四方形的話,蓋子就會從下水管道的洞口掉下去。因此窨井蓋必須是圓的。同樣,紙也必須是四方形的。如果是圓形的,就會造成浪費。紙的縱橫比例被設定為2 :1,這個設定使得紙張不管對折幾次,縱橫比例保持恒定。
鉛筆的截面是六邊形的,這自然也有它的道理。如果截面是圓的,鉛筆就容易在書桌上滾動,也容易從桌上掉到地上。如果掉落在堅硬的地面上,脆弱的鉛筆芯就容易折斷。為避免此類不便,人們自然就開始摸索不易滾動的鉛筆截面的形狀。但是為了要使鉛筆不易滾動,就把截面變成三邊形或者四方形的話,握筆時手指就會很痛。因此這就非六邊形莫屬了,它不但不易滾動,持握舒適,而且左右對稱,便于生產。
球是圓的??v觀棒球、網(wǎng)球、足球,都是圓的。球為何是圓的,原因也許顯而易見,但也不是一開始就有圓的球。制作高精度球體的技術,與在石器上開個圓孔是不能相提并論的。早期的球并不是高精度的球體,應該只是相對較圓而已。但是,相對較圓這種程度的球不足以讓人享受球類比賽。據(jù)運動人類學專家稱,近代科學的發(fā)展與球類比賽的發(fā)展是同步的。也就是說,球體運動是物理定律的清晰反映,人類將一切所知的自然規(guī)律和定律運用于控制球體運動,即通過球類比賽再次驗證這些知識。要舉行比賽,就必須要有近乎完美的球。隨著制造完美球體的技術精度的提高,球類競賽的技術難度也相應提高。
如果球不是圓的,球類比賽就不會得以發(fā)展。如果球對于相同動作的反應不一,就無法指望網(wǎng)球、足球有所發(fā)展。如果反應是一定的,就可以通過訓練切實地提高球技,棒球投手就能用指叉球投球,雜技演員就能踩著球行走自如。
由此及彼,就會有辦法將球與球類比賽的關系對應到物品與生活的關系之中。柳宗理的水壺就是其中之一,精良的設計就好比高精度的球,高精度的球詮釋出宇宙原理,而杰出的設計表現(xiàn)出人類行為的普遍性。之所以說設計不是單純的造型,是因為這與球不圓,球類比賽就不會進步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設計不貼近人類行為的本質,生活、文化都不會成熟。領悟個中真諦的設計師們,就像制作精巧的球一樣,全身心地去發(fā)掘形狀。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觀點的建筑師勒?柯布西耶,引領意大利成為設計王國的產品設計師阿切勒?卡斯蒂格利奧尼,世人公認的德國工業(yè)設計的執(zhí)牛耳者迪特爾?拉姆斯,日本的柳宗理,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都以啟迪生活為目標來探求物品的形態(tài)。
柳宗理的父親柳宗悅,是日本民藝運動的發(fā)起人。所謂民藝,是指在長期的生活積累中找尋工具形體本原的思想。就如同含碳酸鈣的水珠經過經年累月的點滴累積,會生成溶洞和鐘乳石,日常行為的重復也會孕育形體。這個構想好比由河流裹挾而來、歷經磨礪后成型的鵝卵石,人的使用也會為生活工具帶來必然的形體。我對這個觀點深有同感。
但是,我們不可能真的聽命于流水而等上幾百年。技術革命帶來的速度及變化問題都迫在眉睫。這里必不可缺的是帶著理性和科學性來規(guī)劃自己未來生存環(huán)境的決心。也就是,胸懷志向,設計形體,構建環(huán)境。近代社會成型的同時,人們也產生了這樣的構想,這就是設計。這個想法并不牽涉財富積累,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出單以經濟崛起為目標無法獲得的財富。而我們只要反復深入地思考這一構想就行了。
今天,我們已經制造出圓球了嗎?看著柳宗理的矮胖遲鈍的水壺,我反復思索著。
[Page: ]
簡單是何時產生的
簡單這個詞運用廣泛。一般是指流暢潔凈的風格,或者簡潔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大多用來表示褒義。簡樸生活、簡單最好諸如此類已經融入了日常生活。雖然被評價為頭腦簡單還喜滋滋的大概都是些老好人,但這也比引發(fā)混亂、引起糾紛的頭腦強多了。
但是,“簡單”這個詞或者這個概念是何時產生的呢?換句話說,作為價值觀、審美意識的“簡單”,是何時成為約定俗成的良好印象的呢?勉強要說的話,我認為簡單大約產生于一百五十年前。這樣講有什么根據(jù),請待我細細道來。
在制造工藝還不復雜的年代,也就是在人類創(chuàng)造出復雜的式樣、花紋之前,物品是簡單的嗎?打個比方說,石器時代的石器之中,絕大部分的外形都很單純。以物的觀點來看,也可以將其形容為“簡單”。然而,制造它們的石器時代的人們,肯定不會將其理解為簡單。因為簡單這一概念,是以與之相對的復雜的存在為前提的。早期石器的外形看上去確實比較單純,但并不是當事人一心想要簡樸、簡約,才制造了這樣的外形。在無法制造復雜外形的情況下的單純,與其說是簡單,倒不如說是未開化的,即原始的、原初的。換言之,簡單,就是站在復雜、冗長、過剩對立面而被認知的概念。如是這般,簡單必定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的后期才出現(xiàn)的。
人類制造的物品是從原始走向復雜的。文化就始于復雜。說得極端一點,現(xiàn)存的人類文化遺產都是復雜的。就拿從中國古代王朝商朝的遺跡——殷墟中出土的青銅器來說,每件器形都極其繁復。作為造型的順序來說,照理會從簡樸慢慢階段性地朝復雜發(fā)展。然而如果不算商朝之前的原始時期,幾乎找不到器形簡樸的青銅器。中國的青銅器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復雜的外形,表面被精致的花紋所覆蓋。不但壺口、把手的造型夸張,表面還布滿了細小繁復的回紋云紋。這又是為什么呢?
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通過混入錫,不但可以降低沸點,還能增強硬度。相比其他古文明,中國發(fā)明青銅的時間相對較晚一些,但是即便如此,這也算是當時的高科技材料。將熔化的青銅注入鑄模使其凝固的技術,時至今日仍非易事??上攵?,技藝精湛的工匠和技術人員必定投入了驚人的專注力和時間,才有了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成果——青銅器,而且它通體都被分外繁復的花紋包裹著。這正說明了復雜是作為一個明確的目的被探尋得來的。換個角度,你也能推測,能夠將如此卓絕的細致和努力變成現(xiàn)實,足以顯示這意念具有多么“強大的力量”。大型的青銅器不可能舉起來。換言之,鑄造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用,而是作為一個象征,來顯示人們敬畏對象的力量,所以切不能將其單純地歸類為“祭器”。
一般來說,人類聚集起來建立集團的時候,不論是村寨還是國家,必須有強大的向心力以保持集體的團結。君臨天下的霸主必須具備高超的統(tǒng)率能力,如果統(tǒng)率能力很弱,就會被更強的人取代,或是被更強大的集團吞并。村寨與國家正如旋轉的陀螺,一旦失去旋轉速度、向心力,就會轟然倒下。繁復的青銅器的作用,就是將這個向心力以最直觀的形象呈現(xiàn)出來。它能夠營造一種氛圍,讓普通民眾一看到,就不由發(fā)出“啊”的驚嘆聲,并感到敬畏。如此繁復而絢爛的青銅器,就扮演著這樣不動聲色的角色。
商周王朝結束之后,進入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此時的中國版圖上誕生了很多國家,迎來了一個群雄割據(jù)的局面。這種情形之下,只要稍有疏失,馬上會被鄰國侵犯。因此,郡主必須英明神武,宰相必須智謀多謀,而軍隊也要嚴加統(tǒng)領。后世普遍認為,正是這緊張感催生了諸子百家的聰明才智。此時的青銅器上被密密麻麻地鑄滿了文字,甚至連武器、盔甲也被裝飾起來,為了給人以震懾感,目之所及都變成了豪華、絢麗、詭異的樣子。龍的花紋就是這一需求的最佳代言人。更確切地說,商周時代的青銅器表面上鐫刻著的密密麻麻的回紋,是龍紋的半成品,而后才發(fā)展成了有首有足的虛構動物——龍。就是說,龍既不是畫師從文學軼事聯(lián)想到怪獸,再揮毫潑墨畫出來的,也不是從宗教衍生出來的。我們有理由相信,為了達到在物品表面上顯示威嚴、刻畫細節(jié)的目的,裝飾紋樣才演變成了動物。遍布物體表面的密集性可以營造出威嚴的氛圍,于是龍應運而生。正因如此,無論是有機的物品表面,還是圓柱表面,都逐漸被龍緊緊纏繞覆蓋。
在毗鄰的伊斯蘭文化圈中,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現(xiàn)象。在否定偶像崇拜的伊斯蘭文化中,沒有龍這樣的具體動物,取而代之的是異常發(fā)達的幾何花紋、藤蔓花紋,它們遍布了整個王宮和清真寺。
在人的皮膚上紋上駭人的文身圖樣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削弱觀者的氣焰、恐嚇對方。某些公共浴室有文身者不得入內的規(guī)定。這或許就是擔心曝露文身會使人們害怕這一不良影響吧。中國用龍、伊斯蘭用幾何圖樣纏繞全身,目的一定是為了警告對方“膽敢攻擊我的話,一定會讓你好看”。 也就是現(xiàn)代所說的威懾力。但不是以核武器來威脅對方,而是以密集圖案的威力來遏制對方的侵略。
同樣,印度也不例外。由大理石建成的純白色建筑泰姬陵,是莫臥兒帝國統(tǒng)治者沙賈汗為了已故皇后建造的名副其實的紀念館。它的表面用圖案繁復的鑲嵌工藝鑲滿了由各地搜集而來的絢麗斑斕的石頭。鑲嵌工藝是指在物體表面鑿出圖案的形狀,然后再將鑿刻好的同樣形狀的其他顏色的材料嵌入其中,泰姬陵正是通過這樣令人暈頭轉向的連續(xù)作業(yè)建造起來的。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裝飾將沙賈汗的力量一覽無遺地傳遞至今。
在歐洲君主專制權力最強的時代——太陽王路易十四在位時期,泛濫的巴洛克、洛可可裝飾風格達到了巔峰。據(jù)說凡爾賽宮的鏡廳就是謁見室,事實上光是想象一下走在紅色絨毯上,拜見坐在正前的國王的情景,就會令人不寒而栗。這并不是我膽小,而是象征了強大尊威的鏡廳給人的威懾本來就是如此。
然而,決定性的變化隨近代之名而來。近代社會的價值基準被顛覆,“人生而自由”成了基本信條,國家變成了保障人們安居樂業(yè)的機構中的一環(huán)。這就是所謂的近代公民社會的到來?,F(xiàn)實的變化是成立國家的途徑變得多樣了,換言之就是要經歷各式各樣的波折坎坷。但是如果你瞇起眼睛眺望歷史的脈絡,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歷史的潮流明晰地朝著某個方向涌去——世界已經調轉船頭,駛向以人人平等、幸福生活為基礎的社會。
順應這個潮流,物失去了作為“力量”象征的必要性。椅子不需要來表現(xiàn)國王、貴族的地位了,只需滿足單純的“坐”的需求??茖W進步助長了理性主義思想。所謂理性主義,就是力圖使物品與功能直接對話的思想。不久貓足式椅子的彎曲變得多余了,巴洛克、洛可可的魅惑曲線、裝飾成了舊時代的遺物。人們開始坦率地重新衡量資源和人類行為、形態(tài)和功能的關系,最大限度地高效運用資源和勞動力的態(tài)度顯示出全新的理智的光輝與形態(tài)之美。這就是簡單。
一百五十年前并不是指歷史上的新紀元。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在經歷產業(yè)革命后重現(xiàn)生機。在這個時代,為了將產業(yè)成果齊聚一堂舉行展覽,倫敦世博會建造了鐵與玻璃的“水晶宮”,贏得了世界的矚目。與此同時,在奧地利,索奈特以曲木技術制造的樸素典雅兼具功能性的椅子開始面向大眾量產。而在此時的英國,達爾文寫下了《物種起源》,世界都為之騷動。而在日本,因黑船沖突,攘夷呼聲高漲。事實上并找不到“簡單始于此”這樣標點符號式的新紀元。但是在我看來,大概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簡單的價值觀開始為人們點亮了嶄新的理性明燈。
用復雜來象征權力的漫長時代就此宣告終結,人們開始了對生活的誠實探索,家具、家,還有城市、道路都開始被重新建構?,F(xiàn)代主義就是物從復雜蛻變?yōu)楹唵蔚倪^程。財富以及人們的欲望常常掩蓋了事物的本質。有時人們會疲于對簡單的探索,就容易放縱自己。但是如果你專注地透視整體架構,就會看到世界一直以簡單為中軸旋轉著,而且在這個瞬間也不曾停止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