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資訊 > 理論文摘 > 正文

包豪斯學校不死 現(xiàn)代主義建筑和設計鮮活存在

2009-12-31 16585 0

         三年前,Harry Seidler在澳大利亞去世,他上過包豪斯創(chuàng)辦者的課,被認為是包豪斯風格最后的實踐者。

  包豪斯是現(xiàn)代主義建筑和設計的開端,當年那些令人目瞪口呆的革新和創(chuàng)意,今天看來,在生活中大多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物。

  到處可以看到打著包豪斯旗號的房地產廣告和設計師,但包豪斯好像水銀,跟現(xiàn)代主義的其他許多創(chuàng)意和產品一樣,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些基本的要素和原則,已經跟著我們的需求和生活的變化而發(fā)展演變了,要把某個人某件事剝離開來,說他/她/它是包豪斯,已經不太可能。即使Harry Seidler的建筑,也跟澳大利亞當?shù)氐淖匀缓铜h(huán)境有密切的聯(lián)系。

  包豪斯今天已經變成了宜家家私,變成了迪卡隆,變成了上海的環(huán)球金融中心,變成了我們公寓里的落地窗,以及不吊頂、不做角線的室內裝修方式。

  正因如此,包豪斯得以鮮活地存在著,通過北歐人極簡設計的家具,通過那些白墻長窗平頂?shù)姆胶凶咏ㄖ?。包豪斯當初成立的時候,就下了決心不做古董,這個愿望果然實現(xiàn)了。

[Page: ]





  建筑——“功能大于形式”

  包豪斯這個名詞下面包羅萬象,涉及的領域五花八門,但建筑和設計是其核心。

  包豪斯學校最初建立的時候,其實并沒有開設建筑系,但有三個卓有建樹的建筑師做領導,不搞建筑也不可能。連學校的名字也跟建筑有關:包豪斯是德語Hausbau(房屋建筑)一詞倒置而來的,是創(chuàng)辦人Walter Gropius生造的詞。

  一戰(zhàn)結束后的德國,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一些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從象牙塔里走出來,考慮民生問題。同時魏瑪共和國民主開放,取消了審查制度,鼓勵藝術家進行各種激進的探索。另外,大規(guī)模機器生產已成定勢,一方面批量生產的工業(yè)產品粗糙丑陋,但另一方面商品成本的降低也有目共睹。

  第一任校長Walter Gropius本著為勞工階層提供住宅的關懷社會的想法,提出“功能大于形式”,謝絕無用的裝飾品,鼓勵學生選用便宜的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的材料,滿足低收入工人階層的基本需求,然后再將藝術和工藝結合賦予功能以美感。

  他的建筑的標志性特征是巨大的玻璃幕墻。將房子的四角立柱收到結構中去,留下外墻空間做成透明的玻璃,他是最初的革新者和實踐者之一。玻璃幕墻展現(xiàn)了他的形式展現(xiàn)功能的原則:為工人階級提供健康而美觀的居住環(huán)境。在他的倡導和要求下,玻璃之外,金屬和水泥也成為包豪斯建筑的首選原料。

  1930年,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館舉辦的“國際式風格”展覽中,Walter Gropius與包豪斯學校的另一任校長Mies van der Rohe,以及建筑師Le Corbusier一道被稱為國際式風格的代言人。

  國際式風格此時被定義為:激進的簡單形式,拒絕裝飾,以玻璃、鋼鐵和水泥作為首選材料,建筑上暴露材料和結構,接受工業(yè)制作的大批量生產的工藝、功用性。這與包豪斯的建筑風格完全一致,因此包豪斯建筑風格也常常被人稱作國際式風格。如今,國際式風格已經成為世界現(xiàn)代建筑的普遍模式和基本原則。

  在納粹迫害之下,包豪斯于1933年被迫解散,大批包豪斯教師和學生流亡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使包豪斯理念和原則得到廣泛的實踐。Walter Gropius遷居美國,執(zhí)教于哈佛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培養(yǎng)了包括貝聿銘在內的大批優(yōu)秀建筑師。

  包豪斯的部分追隨者過分追求廉價和實用,也帶來過災難:1955年,后來設計了世貿中心的日裔美籍設計師Minoru Yamasaki給圣路易斯城設計Pruitt-Igoe住宅項目,33座建筑,耗資5700萬美元,每棟樓11層高,廚房空間超小,電梯隔層開,一半的居民必須走樓梯,試圖大規(guī)模而廉價地解決當?shù)氐牡褪杖肴巳旱淖∷迒栴},但建成之后卻成為犯罪率極高的貧民窟,于1972年在當?shù)鼐用竦膹娏铱棺h下被政府拆毀。此案被稱為包豪斯派高高在上為底層人民幻想烏托邦,卻完全不知道底層人士的需求的一個經典失敗案例。被建筑史學家稱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之死”。

  部分包豪斯的創(chuàng)辦者和學員直到上個世紀后半葉都仍然在工作,但他們的風格或多或少地有所改變,即使是包豪斯的掌門人們,在多年后,也不能把自己的風格直接稱為包豪斯了。

  比如Mies van der Rohe,從50年代開始,他大量地使用水泥作為原料,并主張暴露材料和結構的原樣,比如磚就是磚,不用涂上石灰或油漆,成為野蠻主義的鼻祖之一。

  1969年,他在紐約設計了30層樓的“Grand Central Tower”,被人稱為龐大粗俗富于侵略性,跟他包豪斯時期設計的巴塞羅那博覽會上的德國展館的精巧細致無微不至的對人性的關懷有天壤之別。

  貝聿銘、菲利普·約翰遜等人的設計,也夾雜著包括包豪斯在內的多種現(xiàn)代主義流派的特征,不能說是純粹的包豪斯風格。Harry Seidler去世之后,包豪斯建筑風格就更加無處不在卻又無影無蹤了。

  設計—“少就是多”

  包豪斯學校的誕生,最初的宗旨是為了滿足富于美感的工業(yè)設計的需求。所以設立了陶瓷、紡織、金屬、印刷等多個“坊”,成為名副其實的現(xiàn)代主義工業(yè)設計的搖籃。包豪斯最有影響的設計出自金屬制品“坊”和家具“坊”。包豪斯在建筑上的成績,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追隨了現(xiàn)代建筑趨向降低成本的主流,盡管有推波助瀾的功用,但相形之下,其在設計上的貢獻,更為突出。

  因為建筑畢竟是一種規(guī)模藝術,多方合作的產物,涉及大投資集體決策,住戶本身其實沒有多少發(fā)言權。但是家具設計則是要由個人決定,個人出錢的。要說服個人,比說服集體困難。

  包豪斯時期影響深遠的家具之一是鋼管椅子。

  第一把鋼管椅子由Marcel Breuer設計,叫做Wassily椅。Breuer本是木工“坊”的頭兒,但卻被金屬的力量和輕巧所吸引。他把傳統(tǒng)的俱樂部椅子解剖成橫橫豎豎幾個平面,看似無情,卻充分考慮人體的結構和受力角度。這把椅子至今到處可以見到,顏色和細節(jié)(比如把工人階級的帆布換成有產階級的真牛皮)可能稍有變動,但坐上去,仍然可以感覺到堅固牢靠的鋼管給人帶來的自然晃悠的舒適,帆布拉起來的椅面和靠背扶手,自動調節(jié),緊貼人體,跟傳統(tǒng)的硬邦邦冷冰冰的椅子確實區(qū)別很大。

  另一位優(yōu)秀建筑師Le Corbusier因為把機器看作是人手的延長,就給房子定義為“給人住的機器”,給椅子定義為:“給人坐的機器”。他設計的LC4椅子被稱作終極“休息機器”,是有史以來最舒服的客廳椅。從此鋼管成為一個包豪斯家具,尤其是包豪斯椅子們的一個特征。

  重量輕,價格便宜,有自然的彈性,比傳統(tǒng)的布藝沙發(fā)更干凈衛(wèi)生。同時又可以批量生產,每件都一模一樣,有一種一致性。采用這樣的金屬材料做框架,正式改變了傳統(tǒng)家具的形式和美學理念:傳統(tǒng)的家具手工打造,每一樣可能都不相同,而用鋼管做家具,可以保證每一件產品都可以擁有形式和尺寸的精確性,從而創(chuàng)作出一種真正屬于這個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美感:“神奇的精確度”。

  金屬器具里,最美麗的包豪斯設計是Marianne Brandt的系列金屬茶壺、咖啡具、煙灰缸和臺燈。設計精煉簡潔,一點不含雜質。金屬的質感被發(fā)掘到極致。她的設計是包豪斯不多的幾樣被大規(guī)模生產的東西,無疑真正實現(xiàn)了當年Walter Gropius的包豪斯設計要求:“簡單,多樣性,經濟適用空間,材料,時間,金錢,并且看上去跟現(xiàn)在生產的任何東西一樣摩登?!?BR>


187
評論區(qū)(0)
正在加載評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