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山西祁(今山西祁縣)人。玄宗開元五年(717),以16歲少年中進(jìn)士,仕途順利,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lán)田輞川。他的詩,流傳千古,著名的詩句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等,幾乎婦孺皆知。人們雖知道他還是一個畫家,但是恐怕大多對之缺乏明晰的印象,因為據(jù)考證現(xiàn)存的傳為王維的畫,都被判為后人臨摹或根本就是偽作。傳世的《雪溪圖》可以說是最接近于史載王維繪畫風(fēng)格的一件作品了,絹本,水墨,縱36.6厘米,橫30厘米,無款,有宋徽宗趙佶題簽“王維雪溪圖”。原作不知存何處,我們所見的圖片恐怕還是翻錄于《中國名畫寶鑒》圖錄。圖下方一座木拱橋?qū)⒂^者引入白皚皚一片冰雪世界,樹木凋零,人煙稀少,小溪的兩岸有茅屋四五間,溪中有一葉篷船,有船夫撐篙而行。情景冷漠蕭瑟。畫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襯兩岸之白雪,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皴,這正是唐代山水畫的一大典型特征。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全圖采用俯視法,所畫場景之透視異常精確,無論比例、角度,即使以焦點透視質(zhì)之,皆中規(guī)矩。 宋蘇東坡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彼^“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比欢蹙S的詩意,卻又無處不滲透著禪理:空、寂、靜、無、清、淡。為此可以不問四時,在《袁安臥雪圖》中,把雪與芭蕉同置一處,畫中禪意,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蘊什么‘禪理’,那無非像井底紅塵、山頭碧浪等等,也暗示‘畢竟無’”。王維全家虔信佛法,他名維,字摩詰,而“維摩詰”乃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中一位通達(dá)甚深般若智慧的大居士。王維曾學(xué)李思訓(xùn)大青綠金碧山水,但是他為了適宜在畫中表達(dá)空寂清靜的禪理,大力倡導(dǎo)“水墨為上”,這是一種單純地以墨色作畫的技法。所謂“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枯、濕、濃、淡、焦”的多層次的變化象征性地表現(xiàn)所畫對象。顯然水墨畫比之重彩畫,更適合文人對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創(chuàng)“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時,用濃墨破淡、用淡墨破濃,相互滲透掩映,以達(dá)到滋潤鮮活的效果。《雪溪圖》可以稱得上運用這種墨法的杰作。水墨畫在唐代因文人畫家之倡導(dǎo)而興起,一千三百年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畫的發(fā)展軌跡。唐宋畫山水以絹為畫本,多用濕筆,顯現(xiàn)“水暈?zāi)隆钡男Ч?;元人始用干筆,“干筆皴擦”,在紙本上留下的墨色變化更豐富多彩。王維也因為倡導(dǎo)“水墨渲淡”,“援詩入畫”,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祖”,認(rèn)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
王維《雪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