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資訊 > 備案資訊 > 正文

蓬皮杜藝術中心中國當代藝術展

2006-06-12 6445 0

  作為2003年中法文化年的第一個活動,“中國怎么樣?”的整個展覽安排在蓬皮杜藝朮中心二樓的南大廳,展覽空間有近兩千平方米。展覽的面積布局取材于中國古代圍棋的布局,試圖讓整個展覽富有現(xiàn)場感和參與感,從而向世界觀眾展示出一個富有活力的中國當代藝術和當代文化形象。

  蓬皮杜藝術中心是建于20世紀70年代,為紀念法國前總統(tǒng)蓬皮杜的具有后現(xiàn)代建筑風格的國家美術館,由于建筑風格奇特,從設計伊始就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特別是該館收藏了20世紀以來的現(xiàn)當代藝術精品。蓬皮杜藝術中心是法國最高級別的當代藝術美術館,在世界藝術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次展覽是中國當代藝術在海外最高級別的展出,同時也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蓬皮杜藝術中心首次以國家為單位組織的藝術展覽。因此,這個展覽受關注的程度可想而知。

  整個展覽以旅美藝術家蔡國強的一起“爆炸”作為序幕。藝術家在展廳的門口砌出了一個約6米見方的火藥圖形,點燃導火線,隨著一陣濃煙的消失,堆砌火藥的底紙上留下了一座由火藥殘留物“書寫”的典型的“中國塔”。走入展廳,整個展覽按照4個方向展開。首先是歷史與記憶。在這個部分,觀眾將看到那些以20世紀中國歷史為切入點的當代藝術作品,其中錄像藝術家汪建偉的作品《我的視覺檔案》最引人注目,作為藝術家對自己視覺經驗的一種回憶和追述,他展現(xiàn)了中國人熟悉的各種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展覽的第二個方面是都市化的中國。盧昊在“北京萬花筒”中,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有機玻璃、木頭和PVC等材料復制了奇妙的混合了古典建筑和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北京城,以極其可視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亞洲國家都市化過程的實際景觀。藝術與日常生活是展覽的第三個方面。藝術家劉建華這次的參展作品《日常﹒易碎》使用的是最傳統(tǒng)的白瓷,按照原大燒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這些對象的選擇是隨機的,也是無意的,比如枕頭、酒瓶、吹風機、鞋子、化妝品等等。在展廳的南部我們還可以看到莊輝的攝影“十年”。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反映出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即藝術家竭力疏浚藝術和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作為展覽的另一個側面則是展現(xiàn)當代藝術和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比如施慧用軟材料完成的“假山石”。此外還有藝朮家耿建翌的作品《書》,是一系列由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或改造的書,每一本書都不相同。他使用涂改、填抹、勾畫等手法來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完成這些書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而藝術家則將這種過程視為一種日常的修煉。而緊靠著這些,劉小東、方立鈞、王廣義的繪畫、翁奮的攝影,楊福東的錄像作品則集中在一起,體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中國現(xiàn)實和特殊的“現(xiàn)代性”。除了這些大件作品以外,在展廳中到處散落著一些小型的錄像作品,比如著名的錄像藝術家朱佳的作品和年輕藝術家闞萱、楊振中的作品。所有的這些作品在不失時機地向觀眾提醒著富有層次的中國藝術家的個體實驗和多元的中國當代藝術格局。

  本次展覽將一直持續(xù)到10月,預計將接納數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


67
評論區(qū)(0)
正在加載評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