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日本文化市場 寄托國民內心渴望 日本國民對漫畫的狂熱,導致漫畫成為巨大的文化產業(yè)。首先,漫畫是日本出版界的支柱,漫畫周刊年發(fā)行7億冊,占周刊發(fā)行總數(shù)的40%。 據(jù)說在1992年,漫畫周刊《少年JUMP》竟印了618萬冊。漫畫月刊每年發(fā)行5億冊,占全部月刊的20%。漫畫單行本發(fā)行5億冊,占全部書籍的35%。周刊月刊單行本加在一起,日本每年要出版17億冊漫畫!此外,日本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卡通片價值為5000億日元,這是日本對美國鋼鐵出口金額的4倍。 價格很便宜,每本還不到一碗面條的錢 相對于其他印刷物,漫畫因大量發(fā)行,成本降低,所以比較便宜,每本價格在220日元—600日元之間,還不到一碗面條的錢。許多出版社也并不期待在漫畫雜志上賺錢,而是把它當做廣告,這更加降低了漫畫的售價。當然,這并非意味著不賺錢,他們是等著將雜志連載的漫畫收集成書時再猛賺一筆。 在日本,漫畫家也比小說家活得滋潤。漫畫家面對純粹的畫家絕對不會自卑,他們人氣很旺,電視中??赡慷盟麄兊娘L采。記者手頭就有一本《日本漫畫家名鑒500》,刊載了日本著名漫畫家的簡歷、作品等數(shù)據(jù)。而且,漫畫養(yǎng)活的人不只是漫畫家,那些嚴肅的出版社,那些書店,都要靠娛樂性的漫畫賺錢和支撐。 了解社會和逃避社會的一種方式 筆者客居日本,目睹日本社會生活處處存在表層文化與里層文化的對立。現(xiàn)實中日本人沉默寡語,崇尚團體,壓抑個性。但是,日本人的內心深處卻充滿夢想,充滿對自由的渴望。 上世紀50年代以前,日本漫畫的主人公大多是“好孩子”類型,而到了六七十年代,主人公便成了“反抗者”。社會學家說,這是兒童在反抗經濟高速增長造成的社會壓抑。對日本人來說,漫畫也是逃避社會的一種方式,例如在《少年JUMP》中,你既看不到家庭,也不存在教師,更不用說什么“地方共同體”,有的只是朋友,而這種朋友僅僅是一個符號,抽出了社會背景。 回顧上世紀60年代,現(xiàn)代漫畫的表現(xiàn)形式剛剛形成,而這恰好是戰(zhàn)后“嬰兒潮”那一代人步入少年的時期。這時學校教給孩子的是一種系統(tǒng)的知識,卻忘了告訴孩子社會是什么。而漫畫則以感性的形式告訴孩子什么是現(xiàn)實世界。以至于有的日本社會學家這么說:“要想理解日本社會,與其讀三流的社會學著作,還不如讀漫畫書?!?br /> 在日本書店,你可以發(fā)現(xiàn)漫畫中色情成分占很大比重。有一種是赤裸裸的描寫,例如印有“18歲禁”標簽的,作品中就有性器官描寫。在書店,這類漫畫貼有黃色“成人漫畫”的標志。有些色情漫畫還要包上塑料袋,防止讀者“立讀”。另外一種是間接描寫,如少男少女的漫畫,不會直接描寫性器官。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教育界對漫畫的色情描寫展開過一場爭論,其結果如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爭論一樣,不了了之。但就文化政策而言,對待漫畫中的色情描寫,日本是疏導多于禁止。 不論想學什么,都能找到相應的漫畫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漫畫的確教給孩子學校教育忽視了的一些東西,如應該如何看待性,如何看待暴力,如何與別人交流,等等。對于這些問題,現(xiàn)存教育體制沒給他們答案,父母也不知該如何施教。在這塊教育的荒蕪之地,漫畫開拓了自己的領地。 盡管許多知識精英對漫畫頗為不屑,認為這將會導致“一億人白癡化”,但很多研究者指出,漫畫不僅僅是娛樂,而且寓教于樂,不論你想學什么,往往都能找到相應的漫畫。例如學高等數(shù)學,你完全可以不去摳那種板起面孔的教科書,而可以找來一套漫畫高等數(shù)學。你可以讀到林林總總的“學習漫畫”,如漫畫電腦、漫畫哲學等。 用漫畫克服自卑,接近崇高 近代以后日本人強調要“脫亞入歐”,日本人總認為自己更接近歐洲人。觀察日本漫畫人物造型,其形象介于東西之間,反映出日本近代之后追趕西方的心理特征。 漫畫原本具有“諷刺”與“游戲”兩種含義,但戰(zhàn)后這兩方面都已萎縮。在現(xiàn)代日語中,“漫畫”一詞已經超出同形中文漢字的語義范圍,即這個概念除滑稽夸張及社會批判以外,還發(fā)展出長篇故事性的特點。正是這種新型“漫畫”,代表了日本“戰(zhàn)后漫畫”的潮流,讓世人耳目一新。 戰(zhàn)后漫畫折射了現(xiàn)代日本人的某種存在方式——漫畫家為日本讀者創(chuàng)造出一個廣闊的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極盡細微相對照,日本人對那個虛擬空間極端熱中。回顧漫畫歷史,人們不能忘記1963年元旦那天,手冢治蟲創(chuàng)作的電視動畫片《鐵臂阿童木》在富士電視臺首播的日子。那個力大無窮的鐵臂阿童木征服了日本,日本列島萬人空巷。阿童木這個虛擬的形象已經影響兩代日本人的童年幻想。 日本社會鼓勵孩子的漫畫創(chuàng)作。在東京都城鐵代代木站臺上,有面墻是專為那些有表現(xiàn)欲的孩子準備的,墻上貼滿白紙,任何孩子都可以在上面創(chuàng)作,紙張每日更換。在日本的中國孩子耳濡目染,很多人也對漫畫著迷。如筆者認識的一個中國旅日家庭,其子學漫畫無師自通,畫的中國歷史題材有模有樣,竟可在國內出版社出版,而那個小孩才念小學五年級。 日本漫畫雜志1992年后開始從巔峰跌落,目前發(fā)行量最大的漫畫雜志,其發(fā)行量也只有從前的一半。但在日本,漫畫精神并未消失,漫畫可以克服自卑,可以超越自我,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之后,日本卡通片的發(fā)展,游戲軟件的發(fā)達,都得益于漫畫。 也許,漫畫是一種幻想,但卻是一種令人激動的歷險。通過漫畫,孩子們超越渺小,試圖接近崇高。或許,對偉大與崇高的渴望,才是漫畫的本質。 (CSC編輯) |